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中国少年作家班十佳学员——袁天豪作品3篇

2017-11-29 14:25|编辑: 马老师|阅读: 802

摘要

袁天豪,男,00后小作家,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校园文艺创作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十佳文学少年,中国少年作家班高级学员,十佳学员,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文学社社长,文学之星,跳两级获得全国汉语作文考级十二级证书。

袁天豪,男,00后小作家,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校园文艺创作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十佳文学少年,中国少年作家班高级学员,十佳学员,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文学社社长,文学之星,跳两级获得全国汉语作文考级十二级证书。

在《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语文周报》《贵州民族报》《诗词》《中国校园文学》《四川文学》《读与写》《青少年作家精选》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站发表诗文近百篇。有作品选入《全国中学生优秀诗歌作品选》《全国诗歌散文作品选集》《作文新视界》等十余本选集。

出版合集《青春独语》《心跳未央》,出版个人作品集《在路上》《消逝的信与书》,《在路上》在青少年文学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中获“特别推荐图书”。《在路上》《消逝的信与书》均在成都布克购书中心上架,在淘宝天猫同步销售。

近年在各种写作大赛中获得奖项共三十余次,其中在“文心雕龙杯”获读写才艺大赛一等奖,第二十一届全国汉语作文考级暨现场作文大赛总决赛获第九级别特等奖,连续两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获一等奖,连续两届获中国少年作家班十佳学员,在全国诗歌散文联赛中获金奖,叶圣陶杯全国总决赛十佳小作家提名奖及一等奖,冰心文学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总决赛金奖,少年作家杯现场写作金奖,China Speaks!国际英语大赛中国区总决赛铜奖。

热爱公益活动,小学获“爱心小天使”称号,初中是校志愿者协会会长,倡议书并组织同学参与公益活动,现在仍管理着熊猫基金;高中组织文学社社员参加文学活动及义卖捐赠活动。两本上架作品均被成都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也都参与了公益宝贝计划,不忘初心,感恩前行。

留在心底的风景

北方夜班火车上,读完《雪国》最后一字,窗外只剩下残冬未融的雪,阑珊散落的几处灯火,无边无尽的夜。

年轻母子的姿态投影在窗户的玻璃上,和黑夜虚幻在一起,模糊出暮景流逝的错觉。小孩睡得安稳,偶尔抽动一下鼻子,朝母亲怀里拱去。母亲盯着窗外,她的瞳孔像是深邃的黑夜,手臂弯曲抱着她的孩子。

想起我四岁多第一次和母亲到北京,到如此远的地方,远到我不知道到底有多远,我只知道我们是到舅舅家接外婆回成都。舅舅接到我们,外婆心疼地对妈妈说:“肯定累坏了,整晚上要坐着抱天豪睡觉,都说好了没有订到机票就不来接。”

妈妈却一点也不疲劳,高兴地给外婆说我在火车上的表现,说我一路上问了几遍还有多久到。从成都一起出发的阿姨很喜欢我,我给阿姨说:“北京太远了,我把幼儿园的故事讲了,儿歌唱了,诗也背了,都还没有到呢。”当阿姨告诉我到了的时候,我却又不相信了-------我没看到天安门。外婆跟那个阿姨一样,笑着摸我的头:“太可爱了!”舅舅干脆把我抱起来亲了一下:明天我们就去天安门!

那时我睡在母亲的怀里,也许投在玻璃上的影子被其他人看到,也曾勾起一番追忆吧。

玻璃外,向来是移动的风景,玻璃上的风景,属于心底。

火车外驶过的麦田和房舍让我无比惊奇,我从未见过比我还高的庄稼,母亲一一讲解,让我对世界又有一番新的认识。

路途的兴奋和疲累,让我在母亲怀里安然而睡,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着,心底的风景却深深刻印。

回来的时候,在飞机上指着远处的白云还感到惊奇,断消了我认为云是天上的石头的想象;从对流层驶向平流层的颠簸,让我在几秒内完成了对死亡恐惧的震颤敬仰,抓住母亲的手,心想:“我会保护你的。”母亲把她的手反握过来,不开口便安慰了我。

第一次出远门的全部欢愉为我心底留下一片风景,再在同一地方看见窗上的幻影,则如影片勾起我的回想,窗上熟睡的小孩长大了,窗上年轻的母亲已不再年轻了。

如对驹子保持奇特的爱恋,窗上的风景从不曾老去,不论人物已几经变化,岁月改变了他们的模样与姿态,赏风景者犹在。

每一次,当风景再随时光流逝,我心底的风景却不曾变化,如深邃的母亲,如祥睡的孩童。

读《家》有感

松间明月长照人。

中国千年的家族与落辉的月,似乎从未切开过羁绊。命运已经把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时代的更迭中创造了无数大家族的兴亡,大家族是要担负时代改变的重负的,任何反浪潮的兴盛都终将迎来衰亡,贾府倒下了,高家出现了。但是紧接着,高家显然也难以在新世界里屹立了。

《家》正是这样一部在苦难岁月里的猩红篇章。

在庞大的高家公馆体系里,必然需要有各种角色的存在去填充它内部的空虚,在封建动荡的时代,每个人生而悲哀地命定接受自己的身份。这部家族史诗是场蓄谋已久的荒唐阴谋,运命的必然让无数人成为剧本里写好的演员。心自知觉的觉新是然,自以为能叛脱的觉慧亦然;高贵的族门是然,低下的仆从亦然。我们要在《家》的背景中寻求什么样的根源文化和人性感慨呢?这个时代宛如无声电影里的巨大场面,无形力量沉默地轰然作响,激流的死寂与矛盾在每一个人头上缓缓转动。

(一)家族矛盾与时代冲突

封建统治下的王朝和家族总会符合盛极必衰的规律,从《红楼梦》为我们带来一个由鼎盛到衰落的家族的震撼描写,到巴金的《家》,这仿佛在说着一条真理:封建统治管理下的高贵来自毫无意义的震颤骄傲。

这是会娇纵一些人的。克定与克安以非常顺从和配合的姿态戴上了同高家的虚伪的面具。这两人有一定的家族高层代表性。他们所戴的面具冷漠地隔开公馆大门外的世界,只会在炮火靠近时显露出狼狈而惊恐的面容,同时掩饰着自己肮脏的欲望和莫名的光火。他们以为这样的面具足够坚硬也足够有效,可以抹杀掉空洞孔位下溢出的一切屈辱。这种骄傲把他们彻底摧毁成不是一个“人”,这一家族内的阶级地位和思想认知与新一代的青年产生了差距——家族的主要内部矛盾出现了,这是陈旧坟墓里的新生意味。

而这不是唯一矛盾,低下的奴婢在拥有骄傲的家族里自觉地拾捡起了卑微。卑微让他们拥有了卑微的情感,这是他们伺候的小姐姨太太们所没有的——“善良”“现实”“淳朴”和病态认知下自我培养的“谦逊”与“反抗”。公馆内的每一个人是一个故事,这些行走着的故事爆发出任性的偏执或抑制的维诺,矛盾让家族活起来了。也在同时衰老。

矛盾是推动家族情节发展的重要事件,但恰巧这些矛盾处在新文化运动的结点上,受到这些矛盾的推动家族的命运开始走向时代化。这陈旧坟墓里的新生意味成为一个由一段岁月流逝而产生的硬疣。

我们看看新文化运动对高家的打击有多大。高家这样一个封建典型家族,高老太爷的指挥仍处于同时代政府昏庸而未开化的任性命令,新时代的理性阳光使高家溃烂,民权与平等的口号让保持骄傲的旧式贵族惶恐,即使高家公馆的大门紧闭,可新思想仍在渗透进来。在学堂里,在友人家中,在报社里,处处是新风。鸣凤之死既是个人的抗拒,也是对高家内部的一次引燃,那后看似依然平淡的生活,新与旧的对峙与矛盾达到顶峰。

这可不仅仅是家族矛盾,划时代的两股气息在争夺话语权。这是高家与时代的冲突。

当然,伴随着这种大型冲突,小矛盾持续不断。觉新的逐步觉醒,觉民的首次反抗,觉慧的坚定叛逆,这新一代人物的成长活力,在暗淡无比的高家里闪闪发光了。

觉民兄弟在家族矛盾中成长,在时代冲突中觉醒。不仅仅是他们对陈旧的高家进行了最后的毁坏与新塑,更是高家让他们对新文化运动有真正体味。

(二)觉新个人形象与中国传统根源文化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人性引导

三兄弟中我最喜觉新,最哀觉新。

觉新是老大,从来比其他人认识得早,从来不敢带头起事。对于高家的陈腐还有谁能比觉新认识得深刻呢?因为他的肩上就是这高家封建的枷锁。

可是他可怜。他心中尚存的对上辈的孝道与敬畏,不允许他反抗违背祖辈父辈的话。这直接导致了他两次悲剧的爱情。这显然不是结局。如果苦难始终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他是可以忍耐的。可他同样应该约束他的兄弟。

他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公馆外的世界有多新。“大概只是这一阵子罢!过一段时间会和原来一样的。”这样的想法让他逆来顺受,以兄长的姿态教育弟弟——他向他们表达他的痛苦与理解,并希望他们一同屈从。然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他可怜。仅仅因为他是大哥,他不能有觉民一样奋不顾身的爱情,也不能有觉慧一样不计成本的浪漫。他的前期是在赌。赌这中国若陈旧势力大过新文化,他仍能以兄长的姿态去劝慰他们的革命热情,安分作为旧式家族子弟,祈求生命再无苦难波折;赌这中国若新文化势力足以打败陈腐,他仍能鼓舞弟弟们继续前进,保持他所不能具有的勇气。

他难道不知道他内心真正对新旧的取舍吗?他难道不知道他这样痛苦的无意义吗?不!他晓得,而且比任何一个人都晓得!不过这个身份和命运他生来就决定了。因为他是大哥。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处在他自己的平静的绝望中。

这是什么呢?千年来儒教的思想无时无刻的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他对这如同坟墓的家族保持的礼教和中庸,让他常常落入与子弟与父辈与自己的矛盾中。

这是他压抑不反抗,痛苦不言说的重要理由。他自己没有错,大哥的身份没有错,儒道没有错,这个时代没有错,可它们合在一起就酿成大错。他不是唯一一个在不合适的时代里顶着不合适的身份和儒道思想作对的人,可是中国人学乖了。自从儒教让人修身也同时让一些本身软弱的人变得软弱后,数千年来人们的失败让中国人学会不抵抗。

不抵抗,就成了完完全全的时代的傀儡了。

所幸我们的觉新没有成那样的人。

从他决心帮助觉民觉慧时,那些积压在家族里的矛盾爆发了,他明白,这世界是崭新的,旧高家必然要衰亡了。他开始敢于反抗和选择,他的觉醒,是上千万和他一样处境的人的觉醒。

他在他本来平静的绝望的日子里看到了希望。这大概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人性引导吧。它唤起了懦弱的人们的勇敢,觉新不是一个学乖的中国人,他是个人性力量可以强于内心恐惧的人。

所以我喜觉新。

不得不说的是,月的意象多次在小说里出现,每次都相当有趣,无不是重要矛盾爆发前。可以说,月见证了高家公馆内的无数次矛盾。

然而事实又何止是这样呢?这月又见证了多少次历史的巨变,时代的更迭?

《家》仅仅是人类苦难岁月里的猩红篇章。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命运的故事,三言两语怎够呢?

松间明月过来人。

超越百年的孤独——读《红楼梦》

“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这是两个宿命似的预言,这种语言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不能被理解的。因为这样的伏笔,和起源同时诞生,贾府与马孔多,就这么建筑起来,而其下土地深处的孤独,比其存在还要久远。

迷梦般的故事开始了。

《红楼梦》和《百年孤独》,读任意一部都很难不联想到另一部。对后者而言,为达到对内在孤独的精准描述,必须通过死亡的手段来阻止每代生命的正常延续,通常严格地限制在了两到三代的生命共存,以防止血脉过于稠密而减少疏离感。而前者直接构造了一个大家庭,整部小说四百余鲜活的人物形象,超出简单的复调概念,创作技能而言,不难看出曹雪芹对小说的掌控之强大。这是如何办到的?我想曹雪芹知道如何调和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心底的共同点,孤独。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支配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力量分配。

《红楼梦》极具文学价值,甚至其中任意一处场景描写都极为讲究,红学分支众多,仅仅是分析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也非一篇随笔能讲尽。而这种家族性质的孤独,却深刻而易于比较。

一块遗漏的补天神石,一种叛逆的社会精神,一个荒唐的混世魔王,贾宝玉的身份始终没有脱离孤独,纵为家族宠子,可家族根本上是被诅咒的。

如果说布恩迪亚家族出于该小说本身的特性,荒诞与死亡成为常客,使每个人带有明显的孤独,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痛苦里。这不过是一种孤独的延续,直到走到预言的尽头。而贾府则是孤独的堆积,这是个绑在时代车身上的车轮,时代在飞速驱驰,轮子只好全速驱动。无论它如何华美,结实,总要慢慢磨损,受不了的人从轮上脱落,深深轧进车辙里。直到有一天,这个轮子完全爆裂开来,时代一顿,继续向前飞驰。

这个两个家族从一开始就在积蓄力量,不论是使孤独代代传承下来,还是聚集了一堂哀伤美艳的族人。贾府奢靡的狂欢就是一群孤独的人拼命消耗物质。前者越荒唐沉默就越接近孤独的本质,而后者越奢靡繁荣就越接近压抑在心底的孤独的爆发。

孤独者多情。贾宝玉总是如此容易动情,布恩迪亚代代男女总是无法抵挡禁欲的诱惑。而不是其本身是个多情郎,家族总是默许了这种荒唐,正是因为多情者非只宝玉,而是人人皆多情人。这样的儿女情长在深邃的孤独面前,不值一提。顶多止痛。

繁盛家族的最终衰败,这绝非一种警示,而是一种揭示,这是另一个顶着光鲜表面在孤独中摸索的布恩迪亚家族。直到今天,这种深埋其根基下的孤独仍在人群中蔓延,从第一代人类拿起工具起,超越千年,在新时代寻找新的代言人。

《百年孤独》并非是本完全讲人类孤独的小说,《红楼梦》未曾刻意把孤独隐藏在这些盛大贵族里,但孤独从未在人类存在时消失过。有时候,人类回过头来看历史行为,无非是带有孤独的生诞消亡,爱恨别离。或许多年后我们已忘记黛玉葬花的眼泪,忘记某次心动的原因,但是忘不了骨子里莫名的感伤。我们的孤独和爱变得同样强大,最后还将超越纵横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时大雪纷纷地落下来,白茫茫的大地上,一朵玫瑰开放。

小米的交换生生活

小米这小子是交换生,从桃花源带着美好憧憬来到我们学校,我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到我们学校,不明白的事太多了。

那天要竞选班团委,他说要好好表现,竞选团委书记,把他桃花源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所有同学都过上愉快的学习生活。他准备得非常充分,写了竞选稿。但他觉得照着稿子念,显示不出他的能力。他做过很多意义的事,组织过许多公益活动,竞选过多种职位,主持过很多节目,他自信满满,就打算稿子都不用了。

竞选开始了,他自信满满,镇定自若,铿锵有力……

掌声响起!

“……”接着说。

掌声再次响起!

“……”小米继续说。

欢呼!

投票开始,空气都像凝固了……

“23票”。

乙同学上台:同学们,我竞选XX,请投上你神圣一票,谢谢!

计票。

“43。”

丙同学上台:同学们,我竞选XX,请支持我,谢谢!

计票。

“42。”

小米若有所思:大家都很珍惜时间,我讲得太多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我的演讲可以获得掌声和欢呼,但不能获得多的选票。

小米与人为善,最近多了些朋友,部分同学也知道小米来自桃花源,对他更是友好。

这天要办关于纪念一个历史性大事的黑板报,小米自告奋勇,周末准备了好些资料,自己还写了一首缅怀诗:

七十年

日寇已败

法西斯已亡

我民族精神犹不可灭

当年血战之师

至今激我中华儿女

以阅兵展我国志气

无不致敬往昔英魂

我校学子年少志高

燃热血而强国威

圆梦中华复兴

……

结果,同学直接全用了网上收集的材料,一丁点儿都没打算采用小米自己花心思准备的,看都不看一眼。他认真反思:同学们的思想和我们桃花源人思想不一样,这里的同学学习时间好像一直不够用,他们做什么都在赶,他们来不及思考、选择?他们只需要完成任务?

小米虽然很努力在熟悉新生活,可处处用心去思考,毕竟会消耗他的精力,况且学习任务也比桃花源重多了,他觉得有些累了。

小米想,我本打算用桃花源的精神引领同学,怎么能累了呢?继续努力,加油!加油!重要的事说三遍,小米在心里又默念一遍:加油!

小米在这个周末理了头发,看起来特别精神。斗志昂扬地投入新的一周学习生活。这周他实在是太忙了,桃花源还有件事要他完成。桃花源的人哪里想象得到他现在学习紧张程度,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打打篮球,看看课外书,转转校园,数数星星,想想未来,他的机器人设计还没有完呢……最高兴的是好朋友带了妈妈拿手菜请他品尝,可惜早上来不及吃,中午没时间回寝室拿,晚饭时间也紧张,得抓紧吃饭赶作业。下晚自习时,他请寝室的同学一起分享,同学们闻了闻,都赞叹好香好香,立即又催小米赶快洗漱,一会儿要熄灯了,等明天再吃吧。小米砸吧砸吧嘴,咽了一口唾沫,洗漱去了。

寝室灯亮了,小米赶快起来:“同学们,起床咯,品美味佳肴哦!”

“早上来不及,中午吧。”同学们异口同声。

中午放学,小米又邀请室友分享好朋友妈妈的拿手菜。“还要去寝室拿吗?”小米知道他们珍惜时间,拔腿便想跑去拿。谁知同学一把抓住:“算了,你不要去了,5楼啊,等你拿下来,也没有时间吃了。”

“啊!放坏了好可惜……”小米觉得自己跑路没什么,但是和同学分享不了快乐,他非常难过。室友拉着他去食堂。他还在想:好朋友妈妈亲手做的……我都没有见过阿姨呢……谢谢……千万不能坏了……

周五到了,同学们都忙着收拾东西,小米独自含泪尝了一块,辣辣的,香香的,“阿姨,对不起!真的对不起……”小米默默走向垃圾桶……

小米感觉每个同学都学习得太辛苦,自己在这个环境中也躁得慌,心总静不下来。差点忘了自己为什么交换来这个学校,他使劲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接着又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拿起笔,想写点什么,一直喜欢写作的他,来到这就没时间写了。阅读时间也快被挤掉了。

写什么呢?

写点对学校有用的吧。

写最客观的心里话吧。

是的,他来到这所文化底蕴丰厚的学校,这里有卓越的领导,优秀的师资,有志向的学子,美丽的校园……一是想多方面学习知识,感受深厚的人文气息,二是想把桃花源的精神也传播传播,发扬发扬。他是带着热情来的,带着友善来的,带着愿望来的,带着真诚来的……可是,他明显没有刚来时阳光,水土不服,适应能力差,他自己在找原因,也想了很多……

小米想呀想。

这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他认为,更应该自觉担任世界文化名校的身份,绝不仅仅停留在片面的国际合作和友谊建交上。作为世界文化最丰厚,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国,在世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多次提出:当代中国需要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不仅是中国,世界民族都极其重视自己的文化。桃花源也在与时俱进,启迪学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说不……而不是选拔题刷得熟练的优胜者……

小米写呀写。

“这里总是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所有人加快脚步到达目的地,朝一个方向拥挤……我不能明白,这么好的学校,为何没有把自身千年历史的仪度彻底彰显。是不是和我来到这里一样,太忙了,浮躁了,就忘了自己初衷,忘了自己的责任,忘了自己身份……裹挟在忙着赶路的人流中,忘了自己该走的路,或者找不到自己要走的路……”

“虽然我觉学校与当今社会形态紧密相连,可我依然觉得遗憾。并非是因为同学们放弃读书的初衷,而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学校若以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种噱头而将自身逐渐转型,那世界就损失了一笔极大的文化财富。”

我并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小米思呀思。

他入校一段时间了,善于观察的他发现老师和学生间存在着一种矛盾。这种矛盾并非是尖锐的,针锋相对的,完全对抗的,而是二者思想上的某些观念的异同,所以这种矛盾更类似钝器间的雄浑碰撞。在桃花源的人们看来,思想上发生碰撞是好事,可是处理方式不应该只是服从。

小米有些不明白。

同学们明明有自己的梦想,可是大人们却硬要赶着他们朝自己想去的方向跑。他实在不明白,这么匆匆忙忙,没有神智般地机械地向前走去,他们急切但动作并不敏捷,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校园如同寂静的湖泊,毫无声响地躺着,我更喜欢桃花源唱着歌欢快前行的小溪。

人类社会需要各类人才,为什么很多学校统一培养一大批一大批相同的人呢?小米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对不对。

他停了停笔。

桃花源一切都好吧?他确实有点想念桃花源了,他习惯了在桃花源说真话,做善事;习惯了担负自己的责任,习惯了偶尔发发呆,然后给花儿们浇浇水,修修枝;习惯了做完作业,有时间美美地憧憬未来;习惯没事可以数星星,或者在草地上晒太阳;周末邀上几个朋友踢踢球,游游泳;或者带上乐器给敬老院老人们添乐子;静静地读自己想读的书,还可以心血来潮写几首诗;醒来可以躺在床上,想象人类如何与其他外太空星球上的高等生物进行勾通等等;不用还没有清醒就坐在教室里,上次存在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昨天的创意还没来得及实施,今天的灵感还没来得及记录,马上又有新的学习任务了。

小米又拿起笔。

“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辛苦,好朋友告诉我,评价学校主要看学校的升学率,老师就得狠抓,他们从小就得学习竞争,病态的竞争愈演愈烈。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追求真善美的他,想到还要前行在很少让他们内心感知到快乐的求学之路上,他很苦恼。他写过几篇文章反应现状,但大人们觉得是负能量。他就更苦恼了,苦恼自己只发现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他最近看到北大一名教授也发出关于“教育危机”的呼喊,常常感到内心孤独的他振奋起来,教育也许会有大的发展。学校就是充满活力、创造力的文化活动场所。”

小米写到这心情好了些。

于是想起自己上周三的事:课上走神,思考着怎么才能让老师不这么辛苦,不披星戴月守着同学,也能培养出来一大批热血沸腾,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有志青年。他们都具有梦想,对未来坚定不移,他们活泼而感情真挚,思想敏锐而智慧,体格健美灵活,无愧担负天下之责。他们或有青衫书生的儒雅,或有五四青年的热血,或有民国学生的担当,或有古史少年的大志。他们每人都有极高的精神素养,风度的谈吐举止,善迎万邦的礼仪慷慨,曲折深沉的文化积淀。全国热衷阅读,言论自由,追求真理,杰出的思想能被保留全部意义地碰撞,造就新时代的“百家争鸣”。同学不再这么疲惫,又能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的特长发挥出来。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热爱,而不是迫于生计。他皱了一下眉头,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功课要做,不由得叹了口气。

“小米”。

老师叫道。

“你是作为交换生代表来我们学校的,你代表的是你学校,你要做好表率,起码上课要尊重老师,认真听课。你知道我讲到哪儿了吗?”

“老师,我有个问题……” 小米还在为他的问题找出路。

“坐下,认真听课!”

可是小米不想坐下,还想把他疑惑的问题告诉老师,他扫视了一遍全班同学,坐下了。

下晚自习,小米邀请我去操场走走,说想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刚刚到红旗杆下,就被赶回寝室了。小米摇摇头,一脸无奈:同学们一直就这么按部就班学习,生活?哦,不。这只能算生存。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有思想,你在心底呐喊,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呢?小米还想继续探究……生活老师查寝来了。我们装着睡觉,各自心里想着大人们认为我们不该想的事……想着想着,就想到明天6点半要起床,换了个姿势准备安心睡觉。小米悄声:“不要起太早了,上课会没精神,得不偿失。”我困得没力气理他。

第二天,我们都无精打采。小米还好,收到了妈妈的信。

小米去拿信的路上还奇怪妈妈为什么写信,不是可以打电话吗?当小米看着妈妈熟悉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名字,小米一下子就激动了:他两只手把信捂在胸口,就像妈妈抱着他,又像他抱着妈妈。

小米也想给妈妈回信。拿起笔。

“妈妈好”他划掉了。

“爸爸妈妈好”又写上。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米把纸揉成一团。

小米换了一页,工工整整写道:

桃花源的所有亲人好!

我在这里发现了许多我不能明白的事,我需要帮助。桃花源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比如水资源,空气质量,食物安全,就餐卫生,教育发展规律,交通秩序等等,这里大人说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他们的大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还有家长租房子在学校陪读,高中生上学还接送。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基本用在上课、做作业,补课,考试……桃花源用来感受生活的时间,在这都是浪费青春。只有我最好的朋友愿意花时间听我设想的未来,我们挤时间想象以后的生活状态,科技发展,人文价值……同学说我们作业没完成,今天都过不了,还谈什么明天。不是说今天不思变,明天就不能思辨吗?还有个现象:他们一直认为,中小学辛苦点,只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你们不是说上大学的年龄,身心都基本成熟了,是该辛苦奋斗的时候,怎么成了最轻松的时候呢?一样的观点,不同的人提出来,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他们一边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边透支健康;他们一边喊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一边无意识扼杀了学生的思想……

……

就此吧,还有无尽的作业等着我……

你隐约的名字也许会被湮没

上周看的小王子,认为是父母和孩子能互相理解和真正和解的一部电影,极想推荐父母去看。为准备惊喜,本周在学校能节约就节约,省下钱用同学支付宝订购电影票两张。回家一点也感不到轻松、温馨,当晚母亲不停叫我做作业。见此样就没心情说电影票的事。

怀念初中日子,每天都可以适当释放自己。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学校里有灵感或想说的话,每天晚上都可以回家写下来。即使为此做作业做到深夜也乐此不疲。

高中五天不停歇的节奏里,偶尔闪过而最终被放弃的灵感,令我不能安心面对涌来的学习任务,烦躁!在偷偷摸摸并担惊受怕地看课外书时,我一面开始嘲笑学校图书馆毫无用处,一面惊恐自己竟然在烦躁中看书,拿起一本文学书或攻读理论书,心中却想着无尽的作业和复习依然等待着我……

尽管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故事永远是小说的经典情节和背景,而一位二十一世纪的作家仍在此发挥,则永远不能成功。自己的所有时间已被老师和家长掌控,任何一周内对青年一代发表动态下所怀揣的想法、网络言论所体现的本时代的价值取向的研究,全部在唯一可用的周末也被阉割。尽管这会占据大部分时间,甚至需要运用到一个专业的操作研究团队,但我相信,一旦我能从中获取丁点信息,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我将会收获非凡的成功。要把此事进行必须如新闻尽早,任何时间的耽误都在贬低这项工程的价值。而每当我捧起平板而被阻止时,每当我在做作业烦躁时,我意识到这项工程只能永远埋没。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出自我对文学的热爱,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我的文学创作厚度,并使其拥有较好的受众。二是能在这种沉默的调查里,以全新的方式拯救社会弊端,并检验自己是否还残存说话的勇气和写作的能力。

要想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能力至关重要。而我的这种能力正在被限制,其实,受限制的不只是我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某一领域有惊人的天赋,而因为在高中或初中没有得到专业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而沦为普通人。

我始终为仲永感到悲哀,更为王安石感到悲哀,王安石对后人的警戒最终还是被误解了。

不论是从政思想还是创作理念,王安石想表达:一个人在表现出精通某一方面的能力或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时,应该在适合的阶段对此加以培养,应该对其能力素质适当提高,以便更好服务社会,成为专业性人才,若不培养,天资也被湮没。

悲哀的是当今误解这种想法,并把教育本末倒置,一种对素质的提高变成一种例行的选拔手段,尽管能理解这种手段的必要,而对于这份教育的培养的过程未免太过片面苛刻。虽然说人是社会的人,但在对人进行“格式化”的时候,也应该想到人首先是自然的人,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格式化。

我见过绘画、编程、运动、音乐、写作方面很有天赋的少年人才,他们现在展露出的能力不比成年专业精英弱。在他们接受高中教育时,一心为了高考分数,这份能力和天资就搁置。王安石《伤仲永》所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受到教育,不要让他们不受教育,否则天资沦落。而我们现在正是用繁重的教育课程压垮这样一群天才,在他们迷茫痛苦挣扎生存的时候,大人们坚定地告诉他们,教育纲目上课程的重要,在他们受限制到中年时期后,他们也会这样麻木教育自己的子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都提出“因材施教”,为什么这么现代的教育都做不到呢?还在运用工业化培养大批相同人才?过分在同一选拔方式中竞争,必然会使同学敌视同类,想尽一切办法把竞争者扼杀在高考前、高考中、高考后……

每个长大的人真的就没有自己小时候那份热血和热爱么?未经社会打磨过的那份纯真和向往现在在哪?难道长大就只能成为按部就班,不会创造的学子?难道就不曾感到悲哀。我们目前的教育不也是王安石口中所说“不使其受到教育”吗?天才青少年们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受到专业的培训,扛着高考应试的担子,反而一边抵御着热爱的东西的被放弃的不舍与纠结,有些天赋最终必然“泯然众人矣”。

我虽不能说自己有写作天赋,可我喜欢写作,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把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是有意义的。我以自身和所知道的例子坚决证明,这对我们绝非只是身心的压迫。当人们感到自身技能得不到发展时,会痛苦,痛苦会让人愤怒,愤怒失去理智到报复社会,报复身边任何弱小势力,尽管这种方式极其愚蠢和幼稚,甚至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虽然他们知道。

因为他们是人,真真正正的人。自己天生具备的优势受到强大力量的干涉,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一部分人选择反抗,标志着鲜明的人的旗帜,这类人古今一直都有。一部分人选择死亡,这从来不是懦弱,他们只是在他们尚还是一个“人”的时候,选择高贵离开。一部分人选择沉默,他们已经崩溃得不成人样,他们再也不是一个“人”了。

我想不到哪一个时代的一位十五岁少年能说出这样的言论!除非生活在一个人类“自相残杀”的时代!

当从青少年时期带着疼痛一路爬过来的人,经历了生死战争,把这场杀戮游戏的规则灌输给自己的子女,在他们子女极小的时候就送去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增强他们身上的装备,确保不会被过早淘汰。三句不离未来,五句不离考试。这样来传授“杀人”诀窍,并把每一门考试视作对“杀人”技能的检验,一代一代的应试教育,挤掉了多少爱国主义教育,挤掉了多少民族气节教育,挤掉了多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挤掉了多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一旦有任何比赛,他们会把子女毫不犹豫地送上战场。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在丧失家庭的意义。它不能让身处其中的任何人感到温馨和片刻舒缓;学校在丧失学校的意义,它被升学率分为三六九等。家长因孩子上顶尖学校而自豪,学校教育程度和风气似乎也真的随此分为三六九等。顶尖学校的竞争中,各校争相出自己的复习资料却坚决要求学生不能对外泄漏。一切学校只对本校学生提供需求,对竞争者手段层出不穷,各大校园间也争相攀比互嘲 ,教书育人没好好做,其他方面倒是让学生学了很多。这样一来,人也在丧失人的意义!当权者一面征求意见,一面压制呼声高的,建议者从想说到不敢说,到懒得说,到不说真话,到不说人话!

而这样社会背景对青少年影响重大,请先看近年的青少年犯罪率, 再看高科技或重大犯罪案中青少年的出场率,这便是他们受到压迫和在应试选拔制度下喘息的宣战!政府若真正打开耳朵,历年来的怨号、愤怒的精神咆哮和良心建议,以及官员荐举投诉必能使其不再失聪。

有人提到国外教育和人才培养比中国好,到近年,终于有人解释国外上学其实也很辛苦。对此解释者,一定不明白所议之题,我们从未说学业难易或辛苦程度,而是制度的优劣。如果善于利用自然人的规律,发展成社会的人,教育就不会这么多问题。中国居然有那么多的家长觉得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能决定孩子的命运,所以在这条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断掉的链上,无数家长拼了命把孩子送上“最好”第一战场。孩子在小学还必须掌握一门艺体,为小升初上道保险,二三年级补课奥数和各种艺体的已不少见。家长老师始终一脸我是在为你好,把高雅的艺术恶搞成升学工具或手段。我有同学,周末补五门,包括书法声乐和文化科目。我用他补课的时间完成我要做的社会调查,看书,写作,在我和他交谈时,他表现出和我不适宜的愚慢。

走过这三年再说吧,中考那一战有许多说不清的变数,甚至关系户会挤掉你的名额,堂而皇之坐在教室听课。你如果没有竞赛和艺体,要想避开关系户占据属于你的位置,你必须足够优秀。

高中三年尚不必说,几十年前尚竞争病态激烈,无需说现在的变态激烈。

很多人说,你们上大学就好耍了,就辛苦这些年。为什么要等到大学身心都发育成熟了,学习才轻松呢?在你完成大学学业后,中国教育制度便不约束你了。难道他们研究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是用来遵循运用的,只是学术研究?

真如狄更斯所说,人长大就是从孩提时期具备的各种天赋开始遗失的过程。我之前还和朋友交谈,现在所谓经典力学,量子学说都是人们探索自然总结的规律。在另一面总有其的不适用性,在这些理论上继续思考固然能带来一定方便,可始终是人类自己建立一个体系在约束自己思想,因为在日心说和地圆说颠覆人的认知之前,全人类还在接受另一种思想的奴役。

在一个任何事和定理都可以被推翻的世界,孩子在幼儿园便被灌输被接受大人许多思维方式,难道不觉得是讽刺么。

回归之前所言,其实国人对国外教育的欣赏不在于课程是否轻松,活动是否多样,而在于国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培养一个“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时也曾感慨我们中国的孩子很辛苦。社会尚难改变,学校亦难整顿,而于我而言,也为每一户中国家庭悲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庭更浮躁,唯一能给孩子一些发展建议和发展空间的地方也沦陷了。一周只有七天,五天在校累,两天在家愁,哪还有时间留给中国孩子逃脱仲永的命运?

就连我近乎国外思想的开明父母,也在我初中到高中这些时间慢慢改变,尽管他们还残存过去的开明思想,可也只有一点点残枝,在这些枝桠未彻底断裂时,他们只能依稀记得自己应该同别的家长不一样,只能依稀记得不能全看孩子学习成绩和老师评价,依稀记得课程的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可他们也仅仅是依稀记得,却忘了几十年前艰苦奋斗想要改变现状的自己,忘了那个不富裕却快乐的自己,忘了那个还可以常和好友联系联系的自己,他们忘了一生老实奉献,图个家人快乐平安的自己!

所幸他们以前开明的民主思想,所幸我在这个思想的教育下,我能不同于别的孩子。我能拥有一个快乐玩耍的童年时期,我能在那时无忧无虑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我能在那毫无学习负担的生活里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受益于这种思想,我能在十五岁时别人正忙于刷题和培训,我却可以自由表达我的感想,我的思考,我的悲愤和我的怜悯。

遗憾他们忘记那么多东西,现在他们的思想在受到浮躁社会和高考负面能量影响,终究以家庭的形式改造着我,使逃离学校窒息生活的我,在家中也接受偏见的说教。

我完全不想过五天加两天凑满人生的这种生活,直到我看完《小王子》的电影,听到前座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哭得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女儿”。电影院里一家牵着小孩子看完后父亲双眼通红,母亲一脸沉重,牵着小孩走出去答应给他买玩具,情侣哽咽无法言语……

尽管我极力推荐小王子给父母,目的在于和解。或许小王子能重新唤起他们曾经的那份思想,能让全中国家长感动。可他们真的没去看,我想也许能使中国家长与中国子女矛盾现状和解的机会消失了。给我希望的是在我到校的第二天,因为开运动会,父亲送相机来的时候,也送来一本《小王子》,扉页上是妈妈的字迹:“送给我的小王子袁天豪。”

以上为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袁天豪入选第十八届中国少年作家班十佳学员的评选作品,由中国少年作家杯组委会,中国小说学会,现代出版社等评选。

声明:本文来源于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官微,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中考升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BJ_z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少年班”招生简章,全国招生!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少年班报名流程,有意向者请知晓!

北京130所中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校”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中国少年作家中国少年作家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