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北京十一学校“活而不乱”的秘密是什么

2018-01-11 17:29|编辑: 马老师|阅读: 329

摘要

为了弄清楚教育活力的源泉,我到北京十一学校做过调研,想解开十一学校教育“活而不乱”的秘密。

为了弄清楚教育活力的源泉,我到北京十一学校做过调研,想解开十一学校教育“活而不乱”的秘密。

在和一些老师和同学交流后,我发现,十一学校活而不乱的秘密是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把“学”置于“教”的前面,用学习的需求来界定教学的方向,用学习的节奏来界定教学的节奏,通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重塑学校的文化、制度、课程和教学体系。我以为,这是十一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充满教育活力的根源。

十一学校的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怎么解释?十一学校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十一学校跨年狂欢节

认识教育活力问题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当前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我们要从教育大国成长为教育强国,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是应有之义。而且教育公平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和分配不均衡这方面。再次就是教育活力问题。比起前两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目前重视还是不够。但是,教育活力问题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密不可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校缺少活力、一个区域的教育缺少活力、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缺少活力,这样的学校、区域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教育体系恐怕没有教育质量可言。没有质量保障的教育公平又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在注重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育活力问题,把激发和释放教育活力,作为教育改革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理性把握教育活力的内涵与特征

从词典定义看,汉语当中“活力”是指“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很容易理解;英文当中的Vitality有不同的含义,既指有机体的生命力,也指有机体的生存力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活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后来社会学领域也开始使用这一概念。经济学领域中,经济学家主要讨论“市场活力”、“企业活力”等问题。社会学中,人们一般讨论社会活力尤其是社会组织的活力问题。基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我试图给教育活力下一个定义:教育活力指教育系统或组织在一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按照系统或组织特性运行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能力。生命力主要通过教育系统中人的生命状态表现出来,适应性主要通过教育系统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可持续发展则通过教育系统的现状对于其未来发展的支持程度表现出来。一个有活力的教育系统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对内外环境变化高度敏感且能做出及时合理反应并且面对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

上述定义说明,教育活力具有生成性、表征性和动力性等特征。生成性是指教育活力是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其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观察一所学校,可以看到它在某些时期比较有活力,在另外一些时期,活力下降。教育活力的表征性是说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统健康程度的一个外在表征,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在某一个阶段失去了活力或活力下降,那么这就说明这个系统可能暂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发高度关注。教育活力的动力性是指教育活力本身对于教育系统的演化或学校组织目标的达成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解决教育活力不足或缺乏的问题,有助于教育系统或组织目标的顺利达成。

深入探查教育活力的源泉

从思想史上看,根据我目前的了解,有三位学者分别对活力问题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一位是庄子,一位是马克思。亚里士多德是活力论的始祖,他认为有生命物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具有的非物质因素即“活力”或“生命力”所支配的,他把其称作“隐德莱希”。隐德莱希源自希腊文enteles(目的),字面意义为“有一个目的在自身内”。H.德里希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的合目的的非物质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促使有机体完美地趋于成熟。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西方活力论者的解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对目的在有机体活力产生中的重视,今天依然有意义。事实上,对于生物体而言,目的的丧失,确实是导致活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内生因素。

比起亚里士多德来说,我国的庄子则明显是从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解释活力问题的。《庄子·外篇》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庄子在点评这种现象时总结说:“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的意思是说,海鸟整日郁郁寡欢以至于死亡原因在于饲养者强行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待海鸟。庄子想告诫人们:如果要使万事万物充满活力,则必须认识和尊重其自然本性。

马克思也很关心人的活力问题,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中,为什么会出现工人阶级的活力不足,以至于出现怠工、逃逸和破坏机器等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类的活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却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使得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综合这三种解释,我认为无论是动植物、一个人、一个组织或是一个社会系统,保持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他的本性并为他的本性的充分实现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具体到教育系统或学校组织来说,教育活力或学校活力的源泉有三个:一是明确并追求自身的内在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集中地体现为立德树人,或者说,把培养健康的、真正的与和谐的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位置;二是现实的教育活动或学校活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和教育规律(类似于庄子的观点),在各项工作中努力体现教育性的要求;三是教育系统或学校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为教育系统或学校组织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身的内在目的创造了适宜且充分的条件(马克思的观点),没有出现教育的异化(教育不像教育)或学校的异化(学校不像学校)问题。一个时代的教育系统,一所学校,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满足,那么,它们就一定是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反过来,则一定是缺乏活力,或者至少说,是活力不足的。

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的机制设计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基于上面的分析,为了进一步释放教育活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学校,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重视教育活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像重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问题那样重视教育活力问题,切实树立起“有教育活力,才有教育质量”的意识,将教育活力问题列为本地区或本校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第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基于前面的分析,有活力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教育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等思想认识基础上的,是按照正确的、科学的和先进的教育观念办教育的结果。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一线校长老师们如果对教育性质、目的、价值以及在实现这些性质、目的、价值等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认识不清,就会使得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发生方向性的错误,根本上会抑制教育活力的出现和增强。

第三,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是教育组织,学校有学校的性质、目的、价值和特点。要想增强学校的活力,必须尊重学校的特性,赋予校长和教师办学的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如果没有办学自主权,或者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学校活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民主化建设。有活力的学校是一个民主的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中“一言堂”要不得,封闭式办学的传统观念要不得。学校内部的关系、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民主化,促进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民主化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念指导学校内外关系的变革,点燃整个社会参与教育改革、学校变革的激情。

第五,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机构来说,自信才有活力。因此,要想激发教育活力,必须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使得他们摆脱自卑、浮躁、功利的心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以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步调从事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教育事业的内涵,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活力。

声明: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报,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中考升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BJ_zkao)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教学水平

2017年东城区十一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17-12-12

北京十一学校中考签约考试效率高,看看十一学校的签约条件吧2018-01-05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