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权威解析

2019-09-03 16:27|编辑: 魏老师|阅读: 7371

摘要

九月开学,北京等6省市将投入使用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最新的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和之前的历史教材有什么不同呢?北京中考在线整理: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权威解析

北京中考在线整理: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权威解析,看看和之前的历史教材有哪些不一样?权威解析内容包括:编写教科书的经过以及对教科书的认识等等5个方面来全面解读。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权威解析:

01、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过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于2017年8月开始工作。编写组成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高中一线教师,由我和徐蓝教授担任总主编。

在教材编写组工作同时,还有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业专家委员会对教材编写进行指导。两套班子同时进行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编出一本既符合国家需要又符合教学实际的好的历史教材。

经过一年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初稿于2018年9月形成。2018年10-12月间,教育部安排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每省选择若干所高中进行试教试用,所选省份涵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编写组成员曾到试教学校听取试讲和老师、学生的意见。同时,国内数十位中国史和世界史教授、学者以及多位有关省市的历史教研员审读统编历史教材,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讨论以上审读意见基础上,编写组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了反复修改。

2019年1月,历史教科书初稿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审查。历史专业委员会除了委员个人认真审读,还召开了几次专委会会议进行审查,每次会议都提出了审查报告和修改意见。

这些意见包括教科书结构、内容、表述方式、标点符号、图片呈现等各方面。审读意见除了来自于教材委历史专委会、思政组外,还包括了140位高中历史特级教师的意见,若干一线教师、教研员句读的意见。我们还比较了统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统编高中与统编初中、统编高中与现行高中教科书的差异。

3月上旬,编写组召开了两轮集中讨论的会议,每次会议三天,会议内容主要是逐条落实审查意见,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从内容选取、文字表述、图文配合、栏目设置、问题设计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修改和完善。经过此次修订,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经过此次修订形成教材送审本,3月提交历史专委会复审。

编写组落实复审意见后,4月15日,高中历史教材送审样书彩色本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审读并征求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以及民进中央推荐的专家意见。

编写组非常重视上述意见,召开会议对这些意见逐条讨论与研究,重要修改形成正式意见后,交由负责具体编写的专家执笔修改;一般文字或者格式规范方面调整的意见,确认后,直接请人教社责任编辑改正。完成修改形成文本,再组织编写组成员和有关专家逐字逐句通读全部课文。这样的句读,反复多次。两位总主编全程参与了课文句读。

经过这次修订,统编教材在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概念、历史解释的精准、严谨方面又有了提高。经过此次最后修订,高中历史教科书送审彩色样书于6月初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审查。

6月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会议,对高中语文、德育、历史三门教科书进行了最后审查,批准了三门教科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的有关责任编辑和人教社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编写组对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以及各方面专家委员意见的讨论修改,随时值班待命,甚至通宵加班,顺利完成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历次修改、印制任务。

02、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性质的认识

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材建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6年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学校教材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

这就明确了,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像编写德育、语文教材一样,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这将使国家未来各方面事业的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良好的历史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大计!

二、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国家行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我和编写组诸位受到国家遴选,参加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组成员一致认为,参加这项编写工作,是很神圣的事业。

我个人虽然主持过编写《中国近代通史》和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但没有主持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经验。对于高中历史教材如何体现国家意志,如何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我是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与编写组各位合作,努力工作,希望编写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我国高中历史教材。

三、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按中央文件规定必须执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主持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2018年3月最后定稿。这个课标是一个好的文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成功之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1、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些意见明确了高中历史教材的性质,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指导意义。

2、明确了历史教材要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教育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编写教材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制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5项。把唯物史观纳入核心素养无疑是正确的。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基本史料的选用,要密切配合上述5项核心素养的要求。

4、明确了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基础课,要按照通史要求编写,规定了基础课名称为《中外历史纲要》,要系统讲授,实际上是要在高一年级讲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统讲授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是有益的。

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纳入课标非常重要。这对于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具有指导意义,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在编写过程中,在史料运用中落到实处;对于编写组内形成共同语言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教材中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有了法规性的依据。有关社会形态学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高中历史教材要贯彻进去。初中历史课程已经点到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中历史课程要稍微深入一些,要点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总起来讲,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个好的课标,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努力遵循了课标的要求。

四、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是国家事权,历史史实的选取必须有权威依据。编写组成员参加历史教材编写,是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按照国家和课标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这不是个人行为,尤其不是个人的学术行为,不能强调个人的学术观点。编写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有各自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观点,对于历史事实的选取与解释,不能仅凭个人的学术见解,必须有权威的依据。

什么叫权威依据?

我们理解: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的中国革命的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论性论述,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件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以及经中央批准的权威的历史读本和经过学术界检验的重要学术著作,高中历史教科书必须遵循。我们理解,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了这些,就作到了有权威依据,就可以体现国家意志,就符合了国家的要求。

习总书记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习总书记讲的这个精神,是我们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必须遵循的。

我们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注意参考初中历史教科书。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基础上有所提升,以适应中学生年龄增长的需要。初中历史讲的比较细一些,高中历史对历史过程的叙述会简略一些,但在理论分析的深度上有所提升。我们在编写时会注意掌握知识的分寸,为了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有关历史概念尽可能少出,必要的历史概念是要保证的,可以不出的历史概念尽可能不出。编写组与指导组、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与一线教师的意见是一致的,教科书要降低难度。适当降低难度,是编写组在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编写思路。

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可能升入理工科,少数升入文科,升入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会更少。不能升入大学的部分学生直接就业。进入工作岗位后,继续读历史书的机会不会很多。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保证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他们具有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的能力。

03、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一、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要建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按照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成二大类,即通史和专题史类。通史规定为必修课,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教育课程,专题史类规定为选择性必修课。全套书共5册。通史即《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都是从人类文明起源讲起,一直讲到今天,讲到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高中学生,中国通史的学习内容多一点是应该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此外,还有选择性必修三册,分别为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使用。选择性必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是从专题史方式,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角度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界,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按照时序分别表述中外历史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课标还规定了选修课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作为校本课程,由有条件的学校自行编写,不在此次编写组任务之内。

通史课即《中外历史纲要》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构成,编写采取详今略古原则。中国古代史分成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有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有2个单元共4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30课。世界古代史分成3个单元共7课,世界近现代史分成6个单元共16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24课。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成6个单元17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8课,从政治制度史角度分别讲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分成6个单元15课,另加活动课总共16课,从社会经济生活史角度分别讲述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分成6个单元15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6课,从文化交流史角度分别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史学入门》、《史料阅读》,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从中学历史教学和教材建设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科体系,是建设中学历史教材学科体系探索的良好开端,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打下了好的基础。

还要指出:探索高中教材的学科体系,要注意教材建设的学科系统性和学科关系的逻辑性,但是在知识点上不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必然增加教材的分量,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同时,具体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注意到学生的升学和兴趣的多元需要。初中历史讲的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作到循序渐进。

二、高中历史教材要坚持贯彻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要把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

这是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术体系的核心。课程围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努力注意提升历史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课程通过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在史事叙述和观点阐释上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科学、全面地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评述,作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有利于对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四、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在历史的叙述中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分时期讲述了我国古代在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专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集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同时,注意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多源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中外文化多源性、多样性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不间断的独特性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五、注重革命传统教育。

教材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历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及指导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19位。突出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历经14年抗战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对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斗争的讲述,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叙述,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课文还突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04、高中历史课程注意突出的几个重点

党中央关于教材建设文件中,强调了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较强的内容,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的原则。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程编写中十分重视这些内容的表述,有关内容作了正确的处理。

第一、关于国家主权、海洋权益等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对中国古代史中历代的疆域变迁均有阐述,对中国近代史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国家主权损失的部分作了总结,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独立外交政策作了阐述,引导学生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防和海洋权益教育,以史实为依据,讲述了新疆、西藏、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近代史时期国家领土损失的教训;通过了解历史上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独立国家的不懈努力,让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第二,注重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教材注重从加强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的角度讲述历史上的民族问题。通过自古以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讲述了包括汉族在内不同民族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专章讨论辽、夏、金、元、清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突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贡献;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直至形成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讲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平等、携手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宗教问题是中外历史上产生的问题,我们在课文中根据历史史实作了准确叙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第三,注意中外法治历史演变的表述。

教材共涉及中外法律、条约30余部(种)。它通过介绍法制的起源、中外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制与德治,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国对国际法完善作出的突出贡献,从而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第四,注意在教材中开展生态文明发展的表述。

教材有关课文中加入了人类生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表述。通过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和周边环境变迁的关系,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05、适应和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几点意见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性质和要点,上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着重介绍《中外历史纲要》(上)即中国通史部分的编写。

一、总的编写思路

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的宏观指导思想,已经在上面叙述了,不再重复。《中外历史纲要》(上)包括了全部中国史,即从文明起源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历史,5千年中国历史在高中一年级一个学期全面系统的讲完是不可能的。教材编写采取了详今略古的办法,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历史叙述较详,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历史,叙述简略。

叙述简略不等于粗疏,从文明起源到商周,从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从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到两宋,从辽夏金元到明清,教科书里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发展线索是清晰的。从社会形态发展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科书的线索也是清晰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等等,都有适当的概括和叙述。

教科书强调了古代中国从秦统一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秦朝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史上出现了两次民族大交融时期,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两次民族大交融为其后的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长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后形成中华民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长期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是世界历史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悠久的历史文明从未中断。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在教材中都有比较好的体现。这些讲述对于建立高中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帮助的。

中国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中国现代史是我们的今天。《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讲得更详细一些是有必要的。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由“沉沦”走向“谷底”,再走向“上升”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

高中学生懂得、了解这些历史,结合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就会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含义,就会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用意。就会理解近代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会了这些,就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或者升入大学时具有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体例结构

全书共10个单元,根据单元要求,每个单元下的课多少不一,有4课,有3课,有2课。除活动课外,全书29课中,古代史占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占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占2个单元共4课,古代史只比近现代史多了一课,两者篇幅几乎相同。

每课正文设3个目,少数课有四个目。为了辅助学习正文,每课内设置几个辅助栏目,包括:

单元导语。每个单元有一个导语,概述单元内各课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各课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单元导语后,可大致掌握本单元基本内容。

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每课正文前有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置于课文标题之下。导入图尽量使用较为生动的图片,用简略的说明文字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教师可合理利用导入部分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聚焦。正文每目开始设一学习聚焦,以简练文字,总结、提炼该目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本目时把握方向。

史料阅读。为了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设置史料阅读,提供简要的文献史料,作为正文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正确理解正文的内容,认识学习历史必须学会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培养学生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每课至少有一个史料阅读。

图表。是指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的各种插图和表格。图包括反映各种文化遗址、文物、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照片、图画以及示意图等,也包括各种历史地图、地名表和反映统计数字的柱状图。图表一般配有字数详略不等的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这些图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历史纵横。正文难以展开,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内容,如某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用历史纵横的形式加以叙述,扩展、补充正文内容。每课至少有一个历史纵横。

思考点。思考点一般是紧密结合正文,提问简短,答案可以从正文找到,目的是引起学生阅读时注意。每课都设了思考点。

学思之窗。学思之窗比思考点更进一步,提供一段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学而后思。总的宗旨都是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每课至少有一个学思之窗。

探究与拓展。课后栏目含“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个内容。“问题探究”结合每课内容设置一思考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里的思考方向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学习拓展”意在要求学生拓展思考。这个拓展,一般是与课文有紧密联系,在课文里未能展开的话题。这两个栏目力图让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和思考,综合提高核心素养。

三、《中外历史纲要》(上)内容介绍与教学要点(《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0个单元共29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由4课组成。

这个单元讲述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经历了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也就是夏、商、周,即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理论上的大变动,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讲解这一单元,要注意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注意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最新考古成果,强调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自成系统,与世界各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独特性;注意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老子的思想、孔子的学说、法家的主张都在这个时期有突出的表现;注意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朝又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为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所继承,这一制度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文景之治”的西汉的强盛;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治理模式;注意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和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

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共4课。

这一单元在历史脉络上紧接上一单元,是历史的延续,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第二单元讲述的这个时期,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第一点要注意,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第二点要注意,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点要注意,这种分裂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的开明政治局面。必须指出,正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取长补短,推动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这些深层的历史关联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的。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

第三单元为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共4课。

这一单元紧接上一单元,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统一了全国。鉴于五代十国分裂教训,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重要成就,但是军事力量不振。经过王安石变法,虽改善了财政状况,军事力量却仍然孱弱。北宋终为金朝所灭,宋朝只好偏安杭州,是为南宋。

讲解这一单元要注意,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建立了辽、西夏和金,北宋与辽、西夏对立,南宋与西夏、金对峙,这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既有战争发生,又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交流;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影响久远;注意辽、西夏、金、元政权既继承了唐宋政权的形式,也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呈现出相互交流交融的特色;注意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注意这个时期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的鼎盛、科技的创新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字等。

第四单元为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共3课。

这一单元讲述了代元而起的明朝以及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历史。这个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一定发展。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清朝建立了军机处,是在加强皇帝专制集权方面的重要举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中国虽有“康乾盛世”,那是在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统治的束缚下取得的自身进步,比较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是明显的。这预示着,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即将到来。

讲解这一单元,注意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注意了解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注意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注意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适应新形势扩大对外交流,关闭了与世界潮流交流的大门,是中国社会面临发展的危机。

第五单元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共3课。

上一单元结束了中国古代史的讲述,这一单元开始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本单元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内容丰富。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内容。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内忧外患,指的是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与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交织,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这是阶级矛盾的表现。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是清政府解决危机的努力。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困局。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是民间志士仁人推动清政府发动的,未能成功。1900年,华北的农民掀起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号,也未能成功。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更是全面加深。

讲解这一单元,要注意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注意对《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分析;要注意对鸦片战争的分析。鸦片战争不是通商战争,是因为进行非法的鸦片走私引起的战争。说它非法,是因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就认定鸦片是毒品,发布多次禁止鸦片进口命令。英国无法平衡对中国的贸易,只有靠非法走私毒品鸦片来平衡贸易。清政府禁止非法走私毒品鸦片是正义的,英国发动战争保护毒品走私贸易是非正义的。讲解这一单元,还要注意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包括政府组织的抵抗,尤其要注意人民群众的抵抗行为。要注意理解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了解这些努力的历史局限性。

第六单元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共2课。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随着国家面临民族危机,各阶级挽救危机的努力未有成效,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非推翻不可。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个临时政府就是孙中山等革命派理想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各项法令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重要,起着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的作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辛亥革命的成果为清朝大臣袁世凯夺取,打击革命党人,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造成了国内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欧洲列强暂时退出中国市场,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些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初步成长起来。这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后的时局极为不满,发动了以民主和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

讲解这一单元,注意讲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注意三民主义的理论及其主张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注意讲解辛亥革命成功,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历史意义,它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未能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尽快建立社会秩序,反而成为北洋军阀控制的局面,要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是在北洋军阀统治局面下,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寻求国家出路的表现,要注意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七单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共2课。

随着帝制结束、中华民国建立,中国历史进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给社会造成不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启发知识界对国家现状更加不满,正当此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一下子爆发出来,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到上海的工人运动,很快具有了全国规模。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的前途指明了革命的方向。随着共产国际的推动,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有力地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镇压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从国共合作失败中反思历史教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于中共“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讲解这一单元,注意讲解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和它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讲解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八单元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共3课。

这一单元在历史逻辑和叙述逻辑上都是接续上一单元,讲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这是近代中国历史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两个最重要的阶段。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接着日军跨过长城线,公然挑战中国在华北的主权。日本侵略者这些行为,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接受这一号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中国共产党调解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主持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主持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密切配合,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盼望和平,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期望达成和平建国的目的。但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了以消灭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决回击了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发动广大农民支持了解放战争;又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人心向背决定了解放战争的结局。在决定战争胜负的时刻,人民解放军实施了战略反攻,赢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讲解这一单元,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犯了战争罪行;讲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者、坚持者,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历史意义;讲解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说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九单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共2课。

上一单元讲到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灭亡,近代中国的历史到这里结束。从本单元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到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的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等相继建立。新中国建立之初,用三年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恢复了国民经济,派出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逼迫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却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新中国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10月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代表性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讲解这一单元,首先要注意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一系列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讲解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要讲解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要讲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十单元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2课。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如果说上一单元讲的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这一单元讲的就是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017年1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引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讲解这一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已在2010年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位;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最后一课是活动课,题为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学完了《中外历史纲要》(上),运用所学知识,集中讨论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对学生集中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把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核心素养。建议教师要组织好活动课教学课。

四、熟悉、适应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建议

任课教师要熟悉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个文件是有关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课程内容、教科书编写、历史教科书学业质量水平、实施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议,如关于教学和评价建议,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关于教材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等。

统编新教材、新课程,要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组织课堂教育,重在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根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件提出: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就避免了以考试大纲指挥教学的弊病。今后的考试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都要以历史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国务院的这个文件要求坚决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希望学校和教师要体会文件精神,坚决贯彻文件精神。

重在素质教育,坚决扭转应试教育,就要贯彻课程标准,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子目设计、各种辅栏运用方面,都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师要认真领会,运用到备课中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试讲期间,我在一些学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未能深入分析课程结构,未能掌握课程要旨。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不去讲解英国对华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却讲英国是为了谋求平等贸易而来。这个讲法与课文要求是不符合的。这就是领会课程要旨不够的缘故。有的课文内容多,按照正常教学程序讲不完,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哪些,课堂上重点讲哪些,事先要有充分谋划。

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我们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时,是参考了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尽可能注意到对历史内容的基本提法上不矛盾、不冲突;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过程写的比较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偏重于提纲挈领,简要讲述史事,注重结构化的提升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注意理解。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分析史料,解释史料,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历史现象。

许多有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已经适应了现行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的教材,会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感到有些不适应。建议教师应该尽快主动适应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材,适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把立德树人的任务完成好,努力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完成好。完成好了这个任务,就是在历史学科这个领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声明:本文信息综合来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_zkao)整理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2019年高中统编版教材目录已公布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权威解析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