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提问
征集投稿

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知识点,你了解多少?

2019-10-09 09:33|编辑: 魏老师|阅读: 11851

摘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举办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北京中考在线整理: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知识点,你了解多少?

历史

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

1.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起义军名称是革命军。

2.1927年,工农革命军进行秋收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抗战开始后,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4.解放战争至今,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5.1949年4月,成立人民海军。

6.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7.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人民
空军

组建

1949年11月,在陆军基础上建立

装备

从国外购买飞机国产化:(1)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2)制造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3)自行研制和引进新型飞机

作用

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导弹

部队

组建

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二炮),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构成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战斗力较强,是中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备

陆续装备了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和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意义

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③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标志: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形成(1954—196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3.严重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重要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3)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

(2)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四、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民主特色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

五、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

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方面: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②挫折失误——“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

(3)“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4)三个“一”:即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一个错误——“左”倾错误。

3.新时期(1978年至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取消农业税

2006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体制的三次调整

1.第一次

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来源:学科网ZXXK]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2)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思想、科技与教育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伟大起点。

(3)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5)1992年的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完整体系。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6)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深远影响

(1)实践方面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

(2)理论方面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20世纪50—70年代

1.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提高国防实力

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源:Z|xx|k.Com]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相关考题:

1.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3.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

比上一年增长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47.31%

燃料工业

84.56%

地质勘测

611.46%

建筑工程

204.14%

铁路

88.93%

农业

61.44%

林业

128.38%

总支出

41.68%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4.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来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5.下图为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

B.“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完全破坏

C.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得以拨乱反正

D.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历经曲折发展

6.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C.“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7.“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8.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2019年10月1日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和国防实力。因此很多国家也散布出“中国威胁论”,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B 6.B 7.B 8.B

9.这种说法是有悖于中国的外交政策的。

理由: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爱好和平的传统。②中国近代饱受侵略和战争之苦,人民珍爱和平。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藏独”“疆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 1
  • 3
  • 4
  • 5
  • 6
前往

国庆阅兵的三个精彩瞬间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国庆70周年阅兵国庆70周年阅兵知识点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