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4月27日高三开学,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

2020-04-22 09:31|编辑: 魏老师|阅读: 306

摘要

4月127日高三开学,在高三开学前,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北京中考在线整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4月27日,北京全市高三开学,海淀区12112名高三在校生即将返回校园,学校防疫工作做得怎么样?北京中考在线整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据海淀教委介绍

海淀成立了区级工作小组

制定了教育教学条件评估检查工作方案

对学校的开学准备进行科学指导

4月17日到20日

海淀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

完成对所有学校进行

全覆盖无死角评估检查

实现“科学有效防控、安全有序开学”

海淀各学校都做足了准备

那么,开学前的校园究竟什么样呢

今天,小编随机实地探访了

位于咱海淀的北京市十一学校

副校长于振丽就学校如何做好疫情防控

确保师生安全有序返校

做了详尽地介绍

学生如何上课

十一学校即将返校高三学生共计509人,教师58人。“一人一张课表的选课走班制”是十一学校历来的特色。

过去的上课模式是一位老师固定在一个教室上课,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安排课程,到不同的教室“走班上课”。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学生在上自习,有的学生在上物理,有的学生在读英语......学校通过构建这样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防疫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学生的课桌下方均设置了固定的对应点,方便学生保持安全距离

但在疫情期间,走班制上课形式易造成人员流动性过大,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一学校提前一周进行科学调整安排,把过去的“走班制”改为对人员和空间进行划分组块,6个组块分别安置在高中楼每一层的东西两侧。

通过这一设置,尽可能保障更多的学生6个学科的学习不需要变换教室,即使需要变换教室也尽量在同一个组块内,学生不与其他组块进行交集。

▲高中楼和食堂设置雾化消毒设备,方便师生进行无接触式手部消毒

每个组块区域有固定教室,还另设一个备用教室,用于应急情况处置。一旦出现学生体温异常情况,可将学生快速转移至此。同时,分组块上课的方式也有助于第一时间确定体温异常学生的密接人群。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设置了间隔式的一板一桌一生一师答疑区,保证无接触、安全距离

体育课上课也采取按组块分类上课,一个时间段最多安排4个班级上课,并保持空间上的分散。此外,高中楼的卫生间全部换成了感应洗手池,避免接触交叉感染。

▲高中楼大厅一层入口处设置消毒区

学生如何就餐

学校食堂共三层18个窗口,在食堂入口处设置了雾化消毒设备和自动体温检测仪,方便师生在进入食堂时进行无接触式手部消毒和体温检测。

▲食堂用胶带封住一侧座椅,提示学生单向就座用餐

学校鼓励学生自带餐具,实行学生同向、单桌就餐制度。学校事先已将食堂内的每个餐桌标注序号,学生分拨通过不同楼梯前往食堂的不同楼层,找到对应序号餐桌就座用餐。

▲每个餐桌上都标注桌号,学生需按分配序号就座用餐

食堂共设有537个长条桌,可满足高三学生单人同向就座固定位置用餐。5月11日初三年级开学后,将与高三年级间隔一节课,错峰进行就餐。后期全员复课后,学校将考虑采用在餐桌之间用透明塑料板隔开的方式,避免飞沫传播。

▲食堂窗口排队处设置有一米线

住宿生、走读生怎么做

针对走读生,考虑到学生有步行、骑车来校两种情况,学校在西门处分别为两类同学分别设置了测温通道,共设置4个快速测温通道,避免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出现扎推情况。

在509名高三学生中,共有151名住校生。针对住校生,学校在学生公寓入口处设置即走式的智能测温门,每名进入学生公寓的同学都需要测温。同时,在保持4名学生住一个寝室不变的情况下,学校也安排多位生活老师定时为每间寝室消毒、开窗通风。

▲学生公寓入口处的智能测温门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4月23日,学校教职工将会举行一次全流程的演练,包括从学生进校、上课、就餐、紧急情况处置等环节,确保学生安全有序返校开学。

和十一学校一样

海淀所有初高中都做足了开学准备

即将迎接高三、初三学子返校

那么,各位家长、同学

你们准备好了吗?

声明:本文来源于海淀网,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_z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2024年北京中考特殊学生如何录取?哪类学生属于特殊考生?

2024年北京中考哪类考生能加分?往届生加分吗?

2024年北京中考录取批次是什么?附日程表!

2024年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自主招生简章来了!

2024年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科技节开始预约了!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三开学准备高三开学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

没有更多了